投资团队  
投资理念  
用户类别:
证件号:

密码:        忘记密码

验证码:




扫描二维码关注涌峰微信号

银行估值的“刻板印象”

2020/4/28 14:05:42 作者:中国龙团队
      中国上市银行估值低是全球闻名的,港股中资银行平均估值0.5Xpb(静态,TTM,下同),A股的估值均值也仅为0.7Xpb。环顾全球,除了深陷债务问题的意大利银行股以及德意志银行,大部分市场中的银行都比中国的商业银行要贵。而港股的中信银行,更是以0.3x PB的估值“傲视群雄”,堪称全球最便宜银行。我国银行估值低自然有其自身原因,过去几十年里数次犯错促成了外界的刻板印象。但我们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近十年来我国主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了明显的改观,资产质量平稳,风险储备丰厚,若这一趋势保持,有望逐步扭转外界的认知,当然,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市场对中资银行的普遍不信任源于近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的两次大的坏账潮。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国企盲目发展和银行考核、权责划分失当,中国银行业在90年代末迎来了大规模坏账,四大行实际坏账率均超过20%,已经技术性破产。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四大AMC等方式协助剥离坏账,随后四大行成功上市,带领银行业进入新时代。加入WTO后我国经济腾飞,银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迎来了利润增长30%以上、ROE保持在20%以上的“成长股”时期。然而好景不长,金融危机重击之下,中国政府发动“四万亿”刺激计划,大部分投资均通过商业贷款的方式落地。银行业尽管享受了初期规模超速扩张的利润增长,以及后来地产放松的二次红利(2012-2013),但不良资产压力在随后逐渐暴露,自2014年开始至今,银行业一直走在估值下行的长周期当中,不良率从0.5%上行至2%左右,ROE从20%逐步下台阶至目前的10%,利润增速也进入了平均10%的时代,更不用提过程中的多次再融资。
      由于早期的监管要求松懈以及资产增速太高,银行本身修饰不良的手段较多。基于核心不良指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拨贷比)来判断银行资产质量的方法是滞后甚至失效的,这对海外投资者较为“简单直接”的投资取向构成挑战。经历多次高预期—失望循环后,市场为中国银行业打上了不信任的标签,银行业估值自2014年开始难以翻身。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也是从2014年(限制同业规模)开始逐步从严,过去的6年时间里,大部分银行的报表结构和质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仅从上市银行来说,我国银行业的静态资产质量、风险储备情况已经较为优异。对比全球监管要求,中国银监会对银行的不良划分、处置堪称最为严格。首先是不良资产确认从严。目前所有银行逾期90天全部计入不良,国有大行逾期60天计入不良,少数银行已经采取了20天计入不良政策。逾期贷款是最客观的指标,几无操作空间。即便在如此严格要求下,上市银行的不良率普遍在2%以下,足以反映目前银行业的不良水平是可控的。其次是拨备储备从严,相比日本银行业50%、美联储100%的拨备覆盖率,中国监管要求的平均150%拨备覆盖率也是全球最高之一。目前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国主要的大中型银行(除了华夏和民生以外)是不存在显著的不良风险问题的,损失吸收能力是充分的。
      动态来看,我国经济增速和前景在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好,相应地,M2增速同样有保证,意味着银行业仍然有持续增长的空间。长期来看,银行扩张与GDP增长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考虑到未来5年内中国经济增长可以预期,银行业资产、营收和盈利的同步提高也不是难事。综合来看,存量风险可控,增量空间可预期,上市银行的业务可持续性仍然是可以保持的,这与目前的估值是明显不符合的。
      邓公有一句话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的部分中小银行仍有风险,但不改总体向好的局面。随着行业重组与改革,相信未来银行业能逐步脱离去二十年的轨道,走出一条更为健康的道路。诚然,基本面的变化尚未反映在估值上,估


全国客户服务专线: 400-668-8801   www.topfund.com.cn  联系我们
沪ICP备 1400764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994号
Topfund © Copyright 2006-2024.